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西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西藏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规划(2015-2020年)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5-07 08:54:24

第一章  总 则
 

       1.1 规划背景
       西藏属于我国边疆民族自治地区,地处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核心区域,面积占到全国的l/8,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与社会历史等原因使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较全国其他区域相对缓慢,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如不能与全国人民同步达到小康,就会影响全国小康社会目标的整体实现。所以,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与长治久安关系到我国边防巩固、民族团结及和谐社会稳定的大局。
       1.1.1 中央西藏工作会议明确了特色农业发展目标和任务
       2001年6月,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新世纪全面推进西藏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藏社会局势基本稳定的良好机遇,促进西藏经济从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促进西藏社会局势从基本稳定到长治久安。会议决定,考虑到西藏的特殊区情,西藏的重点建设项目资金主要由国家承担。开启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序幕。
       2010年1月,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出台了《关于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提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定位和目标:“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要使西藏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将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作为西藏发展的战略任务,为西藏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5年8月,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制定了进一步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提出党的治藏方略,明确了西藏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提出“要突出抓好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三项重点,提升西藏自我发展能力。”再次强调了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性。会议决定,要进一步加大中央对西藏发展的支持力度,充实和完善特殊优惠扶持政策,继续执行“收入全留、补助递增、专项扶持”的财税优惠政策;增加中央投资,强化金融支持,加强对口支援。西藏特色农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1.1.2 自治区党委、政府启动实施了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自治区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农业工作方向和重点,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突破口,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主攻方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编制了《西藏自治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于2004年正式启动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自治区党委政府不断总结经验,在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按照“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先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区域集中、规模做大、质量提升、效益提高”的总体要求,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1.2 规划意义
       西藏独特的高寒自然生态资源与环境孕育了独特的高原特色农产品。西藏农业和农牧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与长治久安的基础,开展西藏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对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努力打造西藏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和农牧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推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2.1 是提高产业化水平、走“西藏特点”现代农业之路的必然选择
       目前,西藏农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规模小,优势主导产业不突出,相同产业同质异化。二是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农产品生产粗放,生产方式落后,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不稳定,不能形成商品市场竞争优势。三是企业实力弱,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难以形成知名品牌。四是农牧民组织程度低,农牧民专合组织建设质量不高,龙头企业与专合组织、农牧民的利益连接机制不健全,农牧民增收慢。
       以特色农业先行,发展现代农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化率为途径,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集群的发展格局,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是探索具有西藏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有效形式和必然选择。
       1.2.2 是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形成优势产区和规模优势,是多数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增强农业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优势产区发展主导产品,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把优势区域率先建成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基地、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形成较大市场规模,节本增效,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青藏高原是世界高原地区生态上的“最后一块净土”,西藏资源特点奠定了其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的独特优势,正好顺应了当前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呈现多元化和优质化趋势。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人们对农畜产品的营养功能、保健功能和安全性等个性化特殊需求逐步增加,丰富多样的特色农产品备受市场青睐。西藏的牦牛肉、羊毛、羊绒、食用菌等是市场化、国际化水平都比较高的高价值特色农产品,是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产品。
       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做精做强西藏农业特色品牌系列产品,将高原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特色产品竞争优势,对于扩大西藏特色品牌影响,实现农牧产业全面升级和打造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具有重要意义。
       1.2.3 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西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西藏地处大陆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和敏感性,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农业的发展,必须以保护性开发为原则。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重点区域重点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提质增效,优化农牧区生产生活面貌,坚持走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西藏农业可持续发展。
       1.2.4 是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有效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就扶贫开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了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习总书记指出:“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有重点。”提出了要改革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特别是考核机制和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内源扶贫等重大观点。
       保持农牧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自治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通过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在优势区域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可以有效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产业的综合效益,有效聚集土地、资金和人口等要素,有利于密切城乡联系,使农牧民更多的实现转移就业,推进城镇化,形成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1.3 规划范围和期限
       1.3.1 规划范围
       1、区域范围
       规划区域包括西藏自治区所辖3个地级市(拉萨市、日喀则市、昌都市)和4个地区(山南地区、林芝市、那曲地区、阿里地区)的74个区县。
       2、产业范围
       规划产业涵盖农产品种养业、加工业和商贸流通业。
       1.3.2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5~2020年,共六年。规划基期年为2014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展望到2025年。
       第一阶段:2015-2020年,为重点突破阶段。此阶段是农业取得突破性进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全面转型的阶段,与国家和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是本次规划的主要期限。
       第二阶段:2021-2025年,为提升展望阶段。此阶段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特色农业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的阶段,是本次规划的展望期限。

       1.4 规划依据
       1.4.1 相关政策
       (1)“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2001年6月);
       (2)“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2010年1月);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2010年2月);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5)农业部《支持西藏农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2013年3月);
       (6)《西藏自治区关于加强农牧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藏政发[2008]53号);
       (7)《关于加快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意见(试行)的通知》(藏政办发[2009]57号);
       (8)《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工作的意见》(藏党发[2012]8号);
       (9)《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藏党发[2012]16号);
       (10)《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藏政发[2012]74号);
       (11)《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牧种业发展的意见》(藏政办发[2012]88号);
       (12)《关于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藏党发[2014]2号);
       (13)《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意见”》(藏党发[2014]9号);
       (14)《研究西藏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规划编制事宜》(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14]38号);
       (15)《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十三五”基本思路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藏政发[2014]63号);
       (16)《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藏政办发[2014]66号);
       (17)《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农牧厅关于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藏政发[2014]73号)。
       1.4.2 相关规划
       (1)《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五个五年规划》;
       (2)《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3)《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4)《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5)《“十二五”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
       (6)《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7)《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
       (8)《全国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
       (9)《支持西藏农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
       (10)《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
       (11)《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3~2020年)》;
       (12)《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
       (13)《科技助推西部地区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13~2020年)》;
       (14)《西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
       (15)《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6)《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
       1.4.3 相关成果
       (1)《西藏自治区农业功能区划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西藏自治区农牧厅);
       (2)《西藏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3)《西藏统计年鉴》(2008~2014年)。
 

第二章  发展现状与形势
 

       2.1 基本概况
       2.1.1 自然地理状况
       1、区位特点
       西藏自治区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总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八分之一,北与新疆自治区和青海省毗邻,东与四川省相望,东南与云南省相连;与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和克什米尔地区接壤,边境线全长4000多公里,是通往南亚的门户。西藏现有川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中尼公路五条国道、15条省道和一条高速公路(机场高速),有2条已通车铁路(青藏铁路、拉日铁路)和2条规划建设中铁路(拉萨至林芝、日喀则至亚东),有拉萨贡嘎机场、昌都邦达机场、林芝米林机场、阿里昆莎机场、日喀则和平机场五大民用机场,已形成铁路、航空、公路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交通条件日益改善。但由于地处高原,气候和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部分农牧区交通条件较差。
       2、地形地貌特点
       西藏为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所环抱,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地理单元,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5.1%。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喜玛拉雅山区,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区,藏北高原湖盆区和藏东高山峡谷区。
       3、气候特征
       西藏气候具有类型多,小气候资源丰富的特点。总体上西北严寒、东南温暖湿润,并呈现出有东南向西北的带状更替,即:亚热带-温暖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反映在植物上,依次为森林-灌木丛-草甸-草原-荒漠。
       光能资源富足,是我国光照资源最充足的地区。太阳辐射总量在6000~8000MJ/m2之间,各地年日照时数一般在2000小时以上,高者可达3300多个小时。
       气温偏低,气温年较差小而日较差大。东南部年平均气温达18℃以上,大于0℃的积温可达7000℃左右;东部三江流域一带年平均气温8.8℃,大于0℃积温为3500℃左右;高原南缘年平均气温降至3~8℃,大于0℃积温1000℃左右;藏北高原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大于0℃积温为1000~1500℃。
       降水量少、蒸发量大、相对湿度小、干湿季节分明。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年降水量自藏东南的1600毫米以上逐渐向西北减少,到羌塘高原腹地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全区年均蒸发量在2000毫米以上,相对湿度50%以下。干季与湿季非常明显,湿季雨量非常集中,占全年总降水量的90%左右。
       多大风,西部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大风主要集中出现在12月至次年5月,占全年大风总日数的75%左右,其中2~5月大风日数占全年大风总日数的50%左右。
       4、水系水文
       西藏河流众多,湖泊星罗棋布。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数以千计;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湖泊总面积为24183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水源主要由雨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三种补给形式组成,流量丰富,含沙高,水质好,径流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小,水温偏低,冰情悬殊。
       5、土壤
       西藏既拥有我国绝大部分山地森林土壤类型,又有我国乃至世界分布最集中、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的高山土壤类型。分布既有水平地带性的特点,又有垂直地带性的特点。
       (1)土壤水平地带分布:从藏东南的察隅河谷到西部阿里高原,气候带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过渡,依次分布着砖红壤、黄壤、黄棕壤地带—褐土、棕壤地带—山地灌丛草原土地带—亚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原土地带—高山草原土、高山草甸土地带—高山寒漠土地带。
       (2)土壤垂直地带分布: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水热条件和土壤带谱也发生相应变化。藏东南河流深切,山地与河谷高差悬殊,土壤带谱类型多达5~8个。藏西北地区,处于高原面上,山地和河谷高差小,土壤带谱比较单纯,一般只有2~5个土壤类型。
       2.1.2 主要资源状况
       1、土地资源
       至2014年底,全区农用地151311.80万亩。其中草地126492.56万亩,占农用地的83.60%;林地24042.65万亩,占农用地的15.89%;耕地664万亩,占农用地的0.44%。西藏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地面积居全国之首,占西藏国土面积的70.15%。
       2、水资源
       西藏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和季节分布不均,农业生产工程性缺水比较严重,水资源利用潜力较大。全区水资源总量4394亿立方米(不含地下水),人均占有水量和耕地亩均占有水量均居全国首位。天然水能理论蕴藏量达2.01亿千瓦,占全国的29.60%,在全国各省、区中居首位。全区500千瓦以上电站可开发水能为5659.3万千瓦,年发电量3300亿度,占全国的17.1%,在全国各省市中居第三位。
       3、植物和动物资源
       西藏是中国植物最富集的省区之一,几乎包含了北半球从热带到寒带的各种植物物种科属和生态类型,同时还保留了一部分古老的孑遗植物种群,是全球最丰富、最独特的野生植物宝库。目前已知野生植物有6897种,其中,药用植物1000多种,真菌880余种。大型经济真菌有588种,占全国经济真菌的43.8%;松茸等食用菌415种,虫草、灵芝等药用菌238种。
       西藏的陆栖脊椎动物计有 730种,占全国的 32.8%,其中有22种为西藏(青藏)高原特有种;裂腹鱼类种类和数量均占世界裂腹鱼类的90%以上。陆生无脊椎动物昆虫有2307种,其中蝙蝠蛾类幼虫9种,其种类和群体数量是直接影响虫草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藏有300余种植物、140余种动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藏羚羊数量占全世界整个种群数量的70%以上;黑颈鹤越冬数量占全世界的80%;野牦牛数量占全世界的78%。
       4、农业特色资源
       (1)畜禽资源
       高原畜禽是西藏最重要的农业特色资源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601号》,西藏的牦牛、西藏羊(草原型)、西藏山羊、藏猪、藏鸡等畜禽品种被列入“138个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
       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家畜种类之一。目前全世界90%以上牦牛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内蒙古、甘肃等省区,其中西藏占全国牦牛总数的40%左右。牦牛在暖季具有强生长势和强度育肥性能,能充分利用很短的牧草生长期,把海拔3500以上其它畜种难以利用的光、水、草地等各种资源转化成乳、肉、皮等畜产品。
       西藏羊(草原型)分布在青藏高原一带,属粗毛羊中的一个地方原始品种,是绵羊中的重要品种资源。羊肉蛋白质含量高,肉嫩味美,膻味小;羊毛具有弹性大、拉力强和光泽度高的特点,是编织地毯的上等原料;成年羊皮厚实耐磨,保温性强,羔羊皮板薄、柔软,是制作皮衣的上等原料。
       西藏的绒山羊,又称克什米尔山羊,是世代栖息、繁衍在高原特殊生态环境和粗放经营条件下并经过长期自然与人工选择而形成的一个古老的优良地方特色品种,因其血缘纯正、绒纤维细、毛囊密度大、单根纤维粗细最均匀四大特点而享誉国内外,是开发高附加值山羊绒产品的上等原料。
       藏猪属世界上少有的高原型猪种,是我国宝贵的地方品种资源。藏猪因其瘦肉率高、皮薄、肌肉纤维细、肉质鲜美而被誉为“藏香猪”,广受消费者青睐。
       藏鸡是高原地方鸡种。藏鸡肉、藏鸡蛋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丰富,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西藏没有专用奶牛品种,农区以黄牛产奶为主,牧区以牦牛作为乳、肉兼用品种。目前自治区以黄牛改良为重点,提高奶类生产能力。
       (2)种植业资源
       特色种植业资源主要包括高原特色粮食作物、藏药材、林下资源、蔬菜、马铃薯、林果、茶叶等。
       粮食作物方面主要有青稞、小麦和豆类,以青稞为主。青稞是西藏主要粮食品种,是制作糌粑、青稞面、青稞酒的原料。
       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药材资源,现有文献记载或藏医掌握的配方过万,已利用藏药处方开发成藏药、临床运用有300余个品种。
       西藏林下资源丰富,仅食用菌就有400余种,药用菌138种。其中松茸分布范围广、市场需要量大,是林下资源发展的主要品种。
       西藏蔬菜产业受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和种植技术的影响,长期不能自给,近年来,西藏重点发展城郊蔬菜,因地制宜种植蔬菜,设施蔬菜纷纷在广大农区出现,培育出了岗德林、白朗、白定等优质蔬菜品牌。
       西藏马铃薯地方品种种类较多,仅自治区农科院搜集整理的地方品种就有60余种,其中表现突出的有南木林县的“艾玛土豆”和贡嘎县的红土豆。“艾玛土豆”淀粉含量超出内地马铃薯平均水平7.14个百分点,被认定为自治区著名商标;“贡嘎红土豆”以果大、皮薄、风味独特著称,曾获国际农博会金奖,为地理标志产品。
       西藏水果代表为桃、葡萄、苹果等喜温类果品,干果以核桃、花椒为主。主要水果品种具有个体大、着色好、含糖量高等特点;核桃主要品种有酥油核桃、麻雀核桃、铁核桃等10余种,以其皮薄、个大、肉嫩、肉满、肉质香醇甜润而誉满高原;花椒具有颗粒硕大饱满、麻香浓郁、味道纯正的特点。
       西藏茶叶主要品种为高山绿茶。由于茶叶宜种区终年云雾缭绕,日照少,漫射光多,雨量多,空气湿润,有利于茶叶内涵物质的积累。根据农业部茶叶品质检验中心检测,当地绿茶的茶水浸出物、茶多酚含量明显高于内地同类绿茶产品。
       2.1.3 基础设施状况
       1、交通运输状况
       西藏已形成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体系组成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公路交通体系:已建成以拉萨为中心,以“三纵、两横、六个通道”为主骨架,以20条国省道干线公路、74条专用公路和众多农村公路为基础,辐射藏中南、东、西、北四个经济区的公路网。
       铁路交通体系:已规划打造“两纵两横、五条出藏通路”的铁路网络,将覆盖全区各地市行政中心所在地及重要城镇,保障满足自治区对铁路运输的需求。
       航空交通体系:已建五大民用机场,进驻航空公司8家,开辟航线54条。
       2、信息化状况
       西藏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截止2014年,全区实现了97.8%的乡通光缆和61.4%的行政村通电话,74个县城(区)所在地、28个风景区、416个乡镇已覆盖3G网络,互联网用户达到 120 万户以上,并在西部10省区中第6个实现了乡通宽带目标。
       2.1.4 经济社会状况
       1、行政区划、人口及民族
       西藏自治区现设3市4地,即:拉萨市、日喀则市、昌都市、山南地区、林芝市、那曲地区、阿里地区;71个县,3个县级区;140个镇,544个乡。2014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317.55万人,比上年净增5.5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1.77万人,占总人口的25.75%;乡村人口235.78万人,占总人口的74.25%。人口出生率为15.76‰,死亡率为5.21‰,自然增长率为10.55‰。
       西藏自治区是全国藏族居民最集中的地区,占全国藏族人口的45%。除藏族外,还居住有门巴族、珞巴族、汉族、回族等民族以及夏尔巴人等。
       2、经济发展现状
       2014年,实现全区生产总值(GDP)920.8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91.5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336.84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492.42亿元,增长9.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252元,增长9.1%。
       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9.9%、36.6%、53.5%,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2个百分点。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9.73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其中:农林牧渔业投资完成57.53亿元,增长18.4%,占固定资产投资的5.14%。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51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303.01亿元,增长13.9%;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61.50亿元,增长9.6%。
       全年进出口总额138.48亿元,比上年下降33.0%。其中:出口总额129亿元,下降36.6%;进口总额9.48亿元,增长2.1倍。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64.75亿元,比上年增长49.2%,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4.27亿元,增长30.8%。
       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30元,增长10.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16元,比上年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人均可支配收入7359元,增长12.3%。
       2.1.5 农业产业状况
       1、农林牧渔业现状
       2014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8.72亿元,同比增长8.4%。全年实现粮食总产量97.97万吨,增长1.9%,其中青稞产量68.05万吨,增长3.6%;蔬菜产量68.21万吨,增长1.8%;猪牛羊肉产量28.62万吨,下降2.0%;奶类产量34.06万吨,增长4.7%。
       2、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2014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54.80亿元,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医药制造业等与特色农业关系紧密的行业产值合计为49.11亿元,占总产值的89.6%;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39.5%。农产品加工企业316家,其中与特色农业关系紧密的企业245家,占77.5%;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的规模以上企业40家,占总数的12.7%。
       截止2014年,自治区有10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8家为国家级龙头企业,16家为自治区级龙头企业,77家为地市级龙头企业;有6家固定资产总额上亿元,3家是上市企业。全区初步形成了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国家级、自治区级、地市级龙头企业为支撑的农产品加工发展格局。
       3、农产品商贸流通业现状
       (1)农产品交易市场情况
       根据自治区商务厅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区上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共计10个,其中:拉萨市4个、日喀则市1个、林芝市2个、那曲地区3个,已规划在日喀则市、昌都市、山南和阿里地区新建5个批发市场。已建县级农贸市场82个,县级覆盖率达到100%。县级农贸市场主要满足区域性农产品交易,农产品以地方出产为主。
       (2)农村商贸流通工程
       西藏自2006年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来,截止到2014年底,国家和自治区累计投入资金1.55亿元,建成7480个农家店、113个商品配送中心和104个乡镇商贸中心。其中,商品配送中心覆盖率为100%,乡镇商贸中心覆盖率为15.16%,农家店县、乡、村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7.37%、94.08%;在拉萨市、山南地区、林芝市和阿里地区实现农家店县乡村三级全覆盖。
       (3)城镇“农—超”等对接工程
       西藏自治区从2011年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程,选定拉萨市和日喀则市。试点超市主要与公司、合作社对接新鲜果蔬,自治区商务厅还配备了100台蔬菜直销车,重点解决城郊、城乡结合部的居民买菜问题,切实为市民带来便利。

       2.2 发展成效与经验
       2.2.1 发展成效
       自2004年西藏启动农业特色产业建设以来,西藏农业特色产业得到不断发展,农牧民增收持续增长、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科技推广步伐、农业特色产业标准化建设,对生态环境改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农牧民收入稳步增加,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
       特色农业产业经过10年的发展,牦牛、绵羊、藏猪、藏鸡等一批高原特色农产品在区内外农产品市场占据一定份额,供不应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保障和丰富自治区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农业特色产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和就业的重要渠道。到2014年全区农业特色产业实现群众增收11.82亿元,受益群众达175.4万人,实现户均增收3263元,人均增收674元,年均增幅达22.26%,为促进全区农牧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农业特色产业建设和发展正在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成为农牧民增收和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
       2、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夯实,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增强
       2004年以来,自治区先后投入73亿多元,重点实施了天然草地保护与建设工程、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优质青稞基地建设等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截至2014年底,累计建成牲畜圈舍及暖棚3040万平方米,蔬菜大棚10020栋,旱涝保收农田259.71万亩,人工饲草料保留面积172万亩,进一步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规模效益凸现,达到了“上规模”的要求。2014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138.72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1倍多;粮食产量达到97.97万吨,连续16年保持在90万吨以上;蔬菜产量达到68.21万吨,比2004年增长了127.4%;牲畜存栏1861万头(只、匹),比2004年减少25.8%,优化了畜牧业结构,缓解了草畜矛盾;与此同时肉、奶产量分别达到28.62万吨和34.06万吨,分别比2004年增长37.5%、30.0%,确保了主要畜产品持续增产的态势。
       3、合理布局特色产业,建成一批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基地
       农业特色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初步形成了藏东北牦牛、藏西北绒山羊、藏中北绵羊、藏东南林下资源和藏药材、藏中优质粮饲奶、城郊优质蔬菜、藏中藏东藏猪藏鸡7个产业带。在各具特色的农业特色产业带中,建设了一批带动能力强、增收水平高的粮油、蔬菜、马铃薯、绒山羊、藏猪、藏鸡、奶牛养殖、牛羊短期育肥等商品生产基地200余个。
       4、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品牌建设取得成效
       特色农牧产业催生了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农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的发展,形成了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专合组织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截至2014年,全区登记注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2937户,农牧民入社率达到40%;扶持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01家,自治区级及以上龙头企业产值23.2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38.6%。
       品牌战略取得成效,培育出“波密”天麻、“艾玛岗”土豆、“雅砻源”藏鸡蛋、“岗巴”羊、“藏缘”青稞酒、“圣鹿”食用油、“高原之宝”牦牛奶、“帮锦镁朵”藏毯等具有西藏高原特色的著名品牌14个,认定地理标志农产品8个。
       5、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
       自治区政府非常重视农产品生产与加工良好操作规范的实施,加强农业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步伐加快,提高了标准化生产覆盖率。建立起自治区、地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农畜产品农(兽)药残留检测水平逐步提高,农资打假工作不断深入,市场检疫监管工作不断规范,检疫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目前,全区累计制定出台农业地方标准38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2个,通过“三品”认证农产品125个,绿色食品认证35个。
       6、农业科技水平得到提升,农牧民科技素养有所提高
       在农业特色产业项目实施中,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通过提高科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提高产业整体水平,建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10个。2014年,自治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3%,比2004年提高19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30%。科技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种植业方面,已经选育和示范推广了一批优良品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87%,其中青稞新品种选育取得重大突破,新品种“藏青2000”正式通过审定。按标准亩计,粮食单产由2004年的213.6千克/亩增长至2014年的222.2千克/亩,其中青稞单产由2004年的203.9千克/亩增长至2014年的217.4千克/亩;蔬菜产量由2004年的0.79吨/亩增长至2014年的1.15吨/亩。
       养殖业方面,已经形成牦牛、绵羊、奶牛、藏猪、藏鸡等优良种群,牲畜良种覆盖率达到15%,禽类良种覆盖率达到90%;全区改良黄牛存栏总数达24.49万头、改良绵羊达94万只,育成彭波半细毛羊新品种。
       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结合科技特派员工作,把现代科技知识传播到农牧区,推广优良品种、新技术,将技术指导与示范带动有机结合,提高了农牧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农牧民培训力度不断加大,累计培训农牧民骨干20多万人次,农业实用技术普及培训120多万人次。
       7、配合了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
       坚持把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作为西藏自治区农业特色产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按照“全面保护、合理利用、重点建设”的草原工作指导方针,大力开展以草原围栏封育、草地补播、灌溉施肥、鼠虫毒草害治理为主的天然草地综合治理工作和人工饲草基地建设;在牧区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全区累计实施退牧还草11151万亩,人工种草面积172万亩,完成农村户用沼气21.74万户。
       2.2.2 发展经验
       1、政策及资金扶持是前提
       1980年以来中央相继召开的5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举全国之力支援西藏做出了周密部署,从而助推西藏进入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快速发展轨道。从2004年至2014年,国家和自治区整合资金30.37亿元投入特色农业产业,并且通过多方宣传发动,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引导农村经济组织、农户和社会资金向特色农业产业领域聚集,高原农业特色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壮大了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2、政府推动是关键
       与发达地区相比,西藏广大农牧区经济基础薄弱,农牧民市场经济意识相对淡薄,生产生活自然条件差,这一特殊的区情决定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政府加以组织和引导。自治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成立了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建立了项目组织管理机构,科学决策,指挥、督促、协调项目建设和管理各环节的工作。从农田水利、饲草料基地、暖棚、商贸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中,从规模化大棚蔬菜种植、牦牛与绵羊短期育肥、藏猪藏鸡规模化养殖、奶牛小区养殖等带动辐射强、效益好的项目发展过程中,不难看出:政府的组织和引导是不可缺少的。
       3、科技服务是支撑
       重点引进、研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品质和生产能力,增强了农业特色产业与产品市场竞争力,构成特色农业产品稳定发展的科技基础。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培训工作,形成了有特色产业项目的地方就有科技人员蹲点服务、现场指导的科技服务体系;选择了一批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农牧民群众公认、能够对一般农户起到辐射和带动的项目农户,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使其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载体,实现农业科技与农牧民需要紧密对接。
       4、机制创新是保障
       西藏自治区经过十年摸索,建立了具有“西藏特点”的创新型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机制。一是建立了可靠的组织领导保障制度。各级政府专门成立了农业基本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明确了主管领导的工作职责,加大了工作力度。二是建立了有效的资金投入保障制度。出台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特色产业扶持资金滚动回收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国人民银行拉萨中心支行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扶贫贴息贷款工作意见》等文件,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企业参与、信贷支持、统筹安排、分级管理、专款专用、滚动发展的办法使用管理,建立了资金投入长效机制。三是建立了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制订了《西藏自治区农业特色产业项目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农业特色产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农业重大项目管理办法》等,从项目立项审批到实施建设、从资金管理到质量管理、从建设管理到后续管理、从进度检查到竣工验收、从硬件建设到软件建设等方面均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四是建立了部门间的有机联动机制。为推动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自治区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形成了发改委统一规划、财政厅综合协调和农口部门大力配合的联动共促农业建设项目的良好氛围。五是坚持了“五个结合”。基地与优势农畜资源开发结合,基地建设与产业化经营结合,产业化经营与扶持龙头企业结合,扶持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增收结合,农畜产品基地建设规划与全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结合,按照“突出主导产业、突出优势产品、突出优势产区,实现集中连片发展”的要求建设基地,推进了优势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突出了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
       5、合理布局是实现产业“区域集中、规模做大”的基本方法
       全区通过实施“区域集中、规模做大”的产业发展战略,在微观层面上由县来引导 “一乡一品”,成功建立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中观层面上由七个地市统筹将各县内的基地有机联片,建成七个特色农产品产业区块;在宏观层面上由自治区协调跨区域联结形成了藏东北牦牛、藏西北绒山羊、藏中北绵羊、藏东南林下资源和藏药材、藏中优质粮饲奶、城郊优质蔬菜、藏中藏东藏猪藏鸡等七个产业带;最终形成在产业要素集聚与扩散机制的作用下,发挥出显著的产业空间结构效益。项目区的人均产出、人均增收、投入产出比等多个指标均远远超过了项目区外的水平。
       6、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是提升产业化效能的基本途径
       分析青稞的完整产业链可以看出,龙头企业有拉萨啤酒、藏缘酒业、达热瓦酒业,基地有日喀则市、山南地区和拉萨市大面积的优质品种种植基地,连接上万农户,最终实现了青稞5~10倍的升值。分析绒山羊养殖产业链,从养殖户到加工企业,羊毛加工成藏式挂毯地毯,升值10倍左右。因此,通过引进、扶持龙头企业,贯穿产、供、销过程,将农户、基地与市场有机联结,从而将产业中的各个环节组织起来,由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是实现农产品附加值快速增长、提高产业化效能的基本途径。
       7、健全专合组织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基本手段
       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效能与项目带动农户数量、农户增收水平、项目完成率等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那些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项目均有组织健全、制度规范、运行良好的专合组织在推动,例如岗德林蔬菜协会、圣吉雪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古荣藏鸡养殖协会等;相反,那些带动辐射不强、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增收水平较低的项目,均是没有专合组织参与或专合组织形同虚设。

       2.3 发展优势和劣势
       2.3.1 优势条件
       1、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
       和其他省市相比,西藏自治区无论是大气环境、水环境还是土壤环境质量,都有着极其显著的优势。“西藏生产”在全国、全世界都是代表食品安全的标志。独特的气候特点使农作物的生长期有所延长,同一种作物,在西藏种植与在内地种植,在营养成分及微量元素含量积累等方面存在差异,形成独有特色,对全区农业特色产业的分布和发展有很大作用,也为充分利用气候条件生产优质特色农产品和反季节农产品提供了可能性。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独特的气候条件,孕育了特色鲜明的农畜产品,加之受现代工业污染极少,为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提供了绝佳之地,具有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的明显优势和巨大潜力。
       2、特色农产品资源多样性突出
       多样的生态系统使西藏高原特色农产品资源非常丰富。主要高原特色农产品包括青稞产品系列、牦牛肉产品系列、羊绒精纺织品系列、特色农畜产品系列、特色植物油系列、特色饮料系列等,尤其是牦牛、藏系绵羊、藏猪、藏鸡(蛋)、野生核桃油、野生黑木耳等品质上乘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在国内独具特色。丰富的资源为西藏特色农牧产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不仅可以通过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具有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发野生生物资源、打造新特色产业的巨大潜力。
       3、特色农业产业基础已初步形成
       经过十年的建设,西藏自治区农业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农业和农牧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农业规模经营初步显现,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已经形成以青稞、牦牛、藏系绵羊、绒山羊、藏猪、藏鸡、藏药材、蔬菜、奶牛、马铃薯、林果等农产品为主的农牧特色产业带,建成了一批标准化产业基地,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探索积累了特色产业发展带动、技术推广、规模效益等方面的有益经验,为实现打造“重要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已具备现代农业的雏形。
       4、特色农业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现阶段西藏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与现代农业要求相比仍然偏低,不断提高农产品单产水平和质量水平的潜力较大。自治区农产品市场销售以初级农产品为主,加工精品品牌少,蕴藏着巨大的农产品品牌化精深加工增值潜力。西藏可凭借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通过积极加强农产品商贸物流配送能力建设,进一步拓展农产品的市场空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牧民对优质、营养、安全食品健康消费意识迅速增强,追求低碳、生态、环保的生活方式与日俱增,将极大地促进西藏特色农业产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功能在更广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
       5、具有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巨大优势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将西藏定位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西藏旅游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把西藏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推动旅游商品基地的建设,推进旅游商品品牌化经营,推进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加快旅游产业与农业特色产业的相互融合。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将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奠定丰厚的市场基础,借助旅游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协同发展。
       6、在面向南亚沿边开放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西藏与印度、不丹、尼泊尔、缅甸、克什米尔(印控区)等五个国家和地区接壤,边境线4000多公里,是我国通往南亚国家的陆路通道和经贸桥梁。全区共有5个国家边境口岸,已开放的边境口岸有樟木、普兰、吉隆、日屋,其中,樟木、普兰、吉隆口岸为国家一类边境口岸。随着边境口岸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与南亚国家经贸往来将会逐步扩大,西藏的区位优势日益显现。
       2.3.2 不利因素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我发展能力弱
       西藏农业基础设施底子薄、建设起步晚,同时由于自身经济实力弱,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受特殊地理环境影响,农业区域性、季节性、工程性缺水问题严重,农田灌溉设施不配套,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中低产田比重大,全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近0.4。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499.9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5.29%;旱涝保收面积259.7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9.11%。天然草场围栏面积不足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0%;可灌溉草场面积1573.00万亩,不足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人工饲草料保留面积172万亩,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不足。设施农业规模小,日光温室面积4.8万亩。
       2、科技创新和体系建设滞后,支撑服务能力不强
       全区农业科技人才匮乏,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基层薄弱。据统计,目前自治区农业科技人才占全区人才总量的13%左右,基层农牧科技人员极其缺乏,每万农村劳动力人口中有仅有农业科技人才17人,并且90%以上是大专以下学历,整体素质不够理想;基层畜牧兽医技术工作强度大、条件艰苦、待遇低,队伍在不断萎缩,青黄不接;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不足,服务不到位问题突出。
全区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目前,自治区农业科技贡献率为4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2个百分点,对发展方式转变的引导和支撑力不够,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3、产业链条短,产业化程度低
       西藏特色农业产业起步晚、规模小、链条短、加工转换能力弱,2014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39.5%,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多,大部分特色农畜产品停留在出售原料和初级加工阶段。农产品生产体系、加工体系、市场体系缺乏有机联系,造成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附加值低。龙头企业数量不足、实力弱,品牌战略及产业效益不突出;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不够,专业合作组织管理不规范,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企业与农牧民的利益联结不紧,带动作用不够明显,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程度低。
       4、市场发育不全,社会服务体系落后
       受传统的生活、生产观念影响,农牧民商品意识淡薄,缺乏市场经济观念,农产品流通转化渠道有限。以信息化、电子商务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尚未形成,原料供给、生产加工和产品终端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限制了农牧区农畜产品的流通,市场对特色产业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够。社会性的中介服务组织发展滞后,尤其是信息技术、金融市场、工程咨询设计和中介组织机构等现代服务体系落后,难以适应西藏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
       5、农牧民受教育程度、组织化程度低,增收压力大
       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及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滞后等原因,农牧民受教育年限短,接受和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难度大,不适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要求。在传统的农牧生产方式下,农牧区不少地方农牧民满足于自然经济下的生活方式,缺乏合作意识,经济专合组织建设难度大,生产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目标,所能提供的农产品商品量有限,农业生产效益差,农牧民增收压力很大。

       2.4 发展机遇和挑战
       2.4.1 发展机遇
       1、国家针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
       中央历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均给予西藏大力支持,出台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西藏发展稳定工作的意见》作出了全国支援西藏的重大决策,加快了援藏工作重心逐渐向“三农”转移和倾斜。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出台的《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政策和重大项目意见》,进一步加大了全国支援的力度,支农、惠农举措逐年加强,“三农”工作成为经济援藏、干部援藏、人才援藏、科技援藏的战略重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要在西藏继续实施特殊的财政、税收、投资、金融等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将有力推进西藏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中央对口援藏工作的持续推进,不仅能够获得对口部委、省市和大型央企的资金支持,更提供了引进人才、技术,拓展观念、市场的机会。青藏铁路的开通,进一步密切了西藏与全国各地的经济联系,拓宽了农畜产品市场营销渠道,使西藏经济和农业进一步融入全国乃至国际大市场。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紧密了对外交流、合作与开发,为西藏农业经济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总之,当前西藏农业发展正处于党中央重视、全国人民支援、全社会关注的良好氛围中。抓住这些机遇,用足用活相关政策,加快一批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必能大大改善特色农业产业结构,拉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改革成为未来发展巨大机遇,释放巨大改革红利
       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土地制度、金融体系、创新体制、对外开放等领域的改革成为西藏未来农业产业发展巨大机遇,释放巨大红利,靠改革增强西藏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将成为新常态。
       (1)土地改革为农村土地松绑,规模化经营成为发展方向,西藏作为农业大区,为下一步发展现代大农业提供利好。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职能,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西藏作为农业大区,基于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农业设施化、农业机械化、农机装备化、农业信息化孕育巨大需求。
       (2)金融改革将进一步活跃金融市场,有利于西藏丰富本地金融主体,提升经济开放性,更有力借助资本杠杆作用。
       中央在金融改革方面提出了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探索和发展信贷及企业资产证券化、人民币利率汇率市场化等一系列改革思路和措施。对西藏而言,有利于活跃与丰富西藏本地金融市场与主体,包括产业基金、产业投资公司、各类私募、风险投资、天使投资机构、民营银行;拓展本地企业融资渠道,开展直接融资;提升本地经济开放性;更好地借力发展,撬动存量发展增量。
       (3)创新体制改革为西藏农业、农村土地审批管理机制、农村产权交易机制、投资融资机制、利益连接机制、投资管理机制等创新提供了探索和发展的政策空间,为西藏农业发展注入巨大活力。
       (4)内陆沿边开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新导向,沿边地区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西藏对外贸易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利用面向南亚国家陆路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改善开放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提升对外经贸合作水平,加快建设环喜马拉雅国际经济合作带和我国面向南亚开放大通道。
       3、自治区科学地提出了经济发展战略,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决策和部署,科学地提出了“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为西藏“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定好了位、把好了脉。从自治区区情看,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地方财力的进一步增强,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有条件更多地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各

上一篇: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财政发展规划
下一篇: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